古代战争爆发,多集中于秋季。
因为春季需要春耕,军队民夫抽不出来,夏季又太热,冬季又太冷,夏冬征兵后勤压力实在太大,对习惯冬夏入侵打仗的草原部族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唯有秋季最为合适,气候温和适宜,而且粮食刚刚收成,正是农闲的时候,所以刚好能够集结军队,发动兵事。
《司马法》中便有记载:“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当然,最直接也是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了。
包括满清在内,为了不妨碍地方农业生产,都是采取木兰秋闱,秋天的时候才在木兰围场搞军队集结操练。
湖广粮仓已经丢了两年多,满清的国库粮仓已经捉襟见肘,全靠江南、两广和海外藩国的粮食进口。
和珅虽然贪婪,但这家伙也确实真有主意。
既然短时间内干不过汉贼,那就优先解决河南的白莲教,先恢复中原地区的安定,同时大量从海外藩国购进粮食稻米。
暹罗、安南、朝鲜这几国,不仅是满清的藩属,又是稻米出口大户。
当年清军入关前,就长期在朝鲜敲诈勒索粮食。
可以说,皇太极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被朝鲜养大的。
现在无非重拾他们大清的老传统,而暹罗和安南稻米,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雍正时期,满清就已经在从暹罗和安南进口稻米,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人去这些国家买米回来。
不要觉得意外,毕竟是雍正,伪清唯二能算是皇帝的人物,另一个是皇太极。
这俩可是真想做中国的皇帝,而不是满洲八旗们的酋长!
有了朝鲜、暹罗、安南稻米支持,和珅已经着手在镇压河南的白莲教了。
那位自称天下白莲教总教主,又在去年刚跟大汉结盟,还想跟汉王一起建立“真空家乡”的刘之协,这下是倒了大霉了。
……
荆州,汉王府。
聂宇正在认真批阅案上的奏章,随手抽出一本来自工部的奏章,其中奏言:“大汉改元建新已近一年,然汉王仍旧屈居旧时大将军府,此不成体统,也无有法度,臣恭请由户部拨款,工部筹建汉王行宫!”
聂宇快速看完后,想也不想就提笔朱批:“不准。”
看到这封奏章,聂宇同样也有些无奈,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接到这种奏章了。
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大汉官员,还包括了内阁辅臣兼工部尚书的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