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这样的人让他考庶吉士,他会愿意考吗?”
“和新科进士一起考试,他们会不会觉得受委屈?”
钱谦益听到后反而有些惊讶了,反问道:
“和进士一起考试,谁会觉得委屈呢?”
“像陈眉公一样年逾古稀的元士固然少,但是不惑甚至花甲之年的进士,却是不在少数。”
“震川先生归有光,便是年近六十才成进士。”
“衡山居士文徵明屡试不第,五十余岁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
“两位先生的文章、书画同样享有大名,却不会觉得考进士、考翰林是屈辱。”
“若真有人这样认为,朝廷不用就是!”
这番话语,听得朱由检心中一震,认识到此时和后世的不同: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限定在三十五岁,年长的考生根本就没有。
他因为这个印象,觉得让年长硕儒和新科士子一起参考,会让这些人觉得憋屈。
却没想到大明的老年进士很多,别管五十岁还是六十岁,都是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考上庶吉士,是能庆贺的事情,怎么可能有委屈感?
孙奇逢那样的元士,更是对考庶吉士很期待。甚至想通过和进士的同场较技,压下人们对他学问的质疑——
毕竟他先前只是举人,这个功名放在京城实在是低了点。
师范学堂想更进一步,需要他在学界有更高的地位。
钱谦益就从艾南英那里知道,他和孙奇逢都在准备这次考选。
朱由检因为错误印象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是不应该。
反思了一下自己,朱由检道:
“如此,就定下规矩:”
“除了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他无论什么人想成为正式翰林,都必须考取庶吉士。”
“新科进士如此,元士也是如此。”
“只有考取庶吉士,才能称得上翰林官员,有成为翰林学士的机会。”
“避免有人滥竽充数,玷污翰林院这样的学术圣地。”
维护翰林院的地位,希望打造出学术圣地。
钱谦益出身翰林,如今又是翰林院掌院,对此当然很支持。
甚至还向皇帝道:
“臣会劝陈眉公参与这次考选,为将来立下规矩。”
“连陈眉公这样的人都要考试才能进翰林院,贤名不如他的人,那就更是如此了。”
“就是舒曰敬来了,也需参加馆选,才能成为翰林。”
舒曰敬是和陈继儒齐名的遗贤,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