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举荐职责的臣子,当然感到汗颜。
如今皇帝把这件事郑重提出,他也只能开脱道:
“陈眉公的贤名早已传出,只是神庙皇帝怠于政事,天启年间又有魏逆乱政。”
“故而直到今年,才被陛下任用。”
“陛下勤政爱民,朝野之人共见。”
一番话说得朱由检嘴角含笑,却仍坚持说道:
“陈眉公没有早些被启用,是因为没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翰林院学刊就要发挥这个作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发表文章策论。”
“若有可观之处,自然会被推荐上来。”
用翰林院的期刊,加强对学术界的掌控。如果有人真的有才学,自然能够展现。
反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很难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他们所谓的“贤名”,自然只是虚妄。
朱由检希望以此,获得学术界的评价权——
没有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的,士林中吹捧得再多,也称不上遗贤。
同样的还有艺术界,如果不成为翰林院艺术馆的供奉,吹捧得再多也会引来质疑。
翰林院掌握学术界、艺术界的评价权,就能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不让文艺界出反贼。进而通过文艺界会影响舆论界,影响更多的人人。
再加上国会道德委员会对公众人物道德的评审权,士林清议、士人评价的权力,都会转移到朝廷手上。
大明对士人的掌控,将会空前强力。
所以,朱由检对此很重视,继续道:
“今后,朕会给翰林院举荐元士的名额。”
“被特赐元士出身、又有优秀作品的,可以免试入翰林院。”
“例如陈继儒、孙奇逢,皆可到翰林院任职,甚至成为学士。”
如此重视人才,钱谦益本应高兴,但是他听到后,却为难道:
“陛下,元士以前没有考庶吉士的资格,去年才决定允许他们和进士一起考选。”
“庶吉士考选限在四十岁以下,陛下允许所有元士参与,已经引来非议。再让他们免试入翰林院,臣恐非议之声更盛。”
“毕竟民间有陈眉公这样的贤才,也有滥竽充数之徒。”
“不考选就让他们入翰林院,臣恐世人看轻翰林。”
言语中不赞同直接任命陈继儒、孙奇逢等人为翰林学士,必须通过考选,才能进入翰林院。
朱由检知道钱谦益和陈继儒关系不错,没想到他竟然反对这个提议,有些狐疑地道:
“陈眉公年事已高,又是天下公认的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