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口气:“这活计,比老家修河堤还累!”
旁边的朝鲜人金大顺听不懂他的话,但看他的表情,也猜到了几分,苦笑着用生硬的汉话说道:“累,但能……吃饱”
张老三点点头。
是啊,在新华,虽然有干不完的活计,而且还有许多重活,但至少能管饭饱,更能时不时地吃上鱼肉。
这日子,可比在大明时强多了。
他抡起铁锹,开始挖土。
昨日才下了雨,泥土湿冷黏重,每铲一锹都要费不少力气。
半刻之间,便气喘如牛,手腕上也沉了几分。
但他不敢停,拓殖官说了,今天挖不完这段水渠,晚饭减半,连鱼汤都没得喝。
难得遇到一个不落雨的好天气,可不能浪费了。
不远处,几个倭人正用鸡公车和绳索搬运砖石。
他们身材矮小,但干起活来却异常卖力,从来不喊一声苦,嘴里还经常低声哼着古怪的歌谣。
“喂!你们两个……”一名拓殖官走了过来,指着一段刚挖好的沟渠,“将砖石垒在这儿,和点水泥,加固边坡!”
倭人听不懂他的话,但看他的手势,立刻明白了意思,连忙点头哈腰地将砖石搬了过来,开始加固边坡。
在水库东侧的一片荒地上,四十多个妇人和一群孩童正在烧荒。
周水娘是宜川堡最早的移民之一,丈夫是一名基层组长,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南下永宁湾拓殖。
此时,她领着五岁的儿子丘小虎,用火镰点燃一堆灌木丛。
“娘,这火能烧起来吗?可以在里面烤土豆吗?”孩子抓着一根木棍,奶声奶气地问道。
“傻儿子!”周水娘宠溺地伸手点了一下儿子的额头,“待会点着火了,咱们得赶紧避开,要不然咱娘俩就要变成烤土豆了!”
按照规定,他们这种老移民从本部来到这片新拓之地,除了分得应有的四十亩份地外,还可以每亩两块银元的价格再购买四十亩坡地和林地。
这个价格比新华湾和子午河两地要低不少,着实吸引了一群对土地极度渴望的老移民应召而来。
眼前烧的一片坡地就是他们夫妻花数年积蓄购买的额外十多亩地,准备烧荒后,种上一茬苜蓿,生产一些精饲料,喂养家里养的十几头牛羊,顺便改良一下土壤。
随着新华农业机械的的大规模生产,他们所在的宜川合作社也在去年间相继引进了数台大型农机,只要花点钱,便能连马匹和机器一起租赁过来,从而让他们这些农人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
火势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