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私事,但也属于国家大典,所以就要国库出钱承办,而内帑不用掏一分钱。
就因为这,明朝皇帝还时常与外廷官员发生用钱冲突。
明武宗大婚,下令户部运送大量金银使用,户部先是输送了三十万两银子,明武宗觉得不够,户部、给事中、监察御史就齐上阵,劝说武宗皇帝少花点,大婚没必要花那么多银子。
这场争端的结果是,户部咬着牙又输送了四十万两银子。
没办法,明武宗太强势了,户部干不过,而且皇帝大婚,本来就是国家大典,就是要国库出钱。
包括后面嘉靖大婚、万历大婚,户部都曾哭过穷,却都拗不过皇帝,只能乖乖出钱。
可大婚、殡葬这样的国事拒绝不了,那皇帝自己的爱好、修建宫殿什么的,户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万历年间,皇宫三大殿起火,万历要国库出钱修缮,户部则要万历自己从内帑出钱。
万历无法,只能自己开放内库。
因为皇宫是皇帝私人所有,里面的宫殿维护,太监、宫女的工钱赏赐,还有皇帝自己一大家子的饮食用度,全都是内帑来出钱。
这趟双轨制系统在明朝稳定运行了一百多年,一直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逐渐崩坏。
明末崇祯为啥那么穷,就是国家每到大灾,户部就让崇祯出内库的钱,来帮国库赈灾。
为啥国库不出钱?
当然是万历把国库榨干了,导致国库掏不出钱了。
不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已经相当不错了。
聂宇不可能为后世安排好所有东西,就算安排好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制度的执行人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初心。
不说我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只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聂宇把自己想好的预案,批注夹带在了户部的财政报表,之后便往桌边一放。
接着又随机抽取一本,是荆州府衙递来的奏事。
现在的荆州府因为是大汉的临时都城,所以荆州知府虽然还是知府官衔,但已经基本被视作大汉这边的“荆州府尹”。
府尹不比知府,二者官衔看似差不多,可权势却差的大了去了。
伪清那边的府尹有且只有一个,即北京城的顺天府尹,权势与御史台、九门提督、直隶总督几乎相当,还有承接全国各地刑事诉讼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而且,顺天府尹虽然实际官衔不高,几乎没有最终决断权力,但顺天府尹是可以直接上殿面见皇帝的。
翻开奏章,却是荆州知府在报奏已经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