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就在文思院对面,是负责试验印刷技术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京城最大的印刷品集散地。
再加上朝廷负责出版印刷的衙门都在这里设分署,可以快速审核、印刷稿件。
京城的报刊不管总社在哪,在这里都有设分社。
张溥的《明报》作为京城四大报之一,在这里自然有据点。
——
几人来到的时候,明报分社的人员正在为报纸做排版。
看着印刷工、排版工、刻字工等忙忙碌碌,把一张试制的报纸印出来,再做仔细校对。陈继儒感叹道:
“这《明报》一个分社,就不弱于江南的书坊了。”
“以后印书不用去建阳,在京城就能出版。”
饶有兴趣地询问印刷价格是多少,打算把自己的文章印出去。
张溥笑着说道:
“眉公印书,哪里需要自费?”
“我就按最高的版税,给眉公四分之一。”
“这是最高的比例了,寻常人只能拿十分之一。”
“明智书坊为刘先生、徐先生印书,就是这个版税。”
以《刘宗周选集》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例,说明京城现在的出版规矩。
这两人能拿25%的版税分成,在京城已是最高。
其他名士想出版图书,一般只有10%到20%的版税率。
再低通常只能拿稿费,或者自费出版。
以陈继儒在天下间的名气,他有资格拿到最高的版税。
听着张溥的讲述,陈继儒哈哈一笑,颇是心动地道:
“昔年老朽曾著《百家粹言》,如今看来还有需要修订之处。”
“天如既然有意,我这新的《百家粹言》,就交给你出版。”
接受了张溥的好意,打算出版书籍。
张溥喜出望外,又试着道:
“眉公担任文思学堂山长,不知可有什么头绪?”
“若不嫌弃的话,小弟有些愚见。”
陈继儒抚须微笑,看着张溥说道:
“你张西铭和弟子同中举人,自然是极擅教人的。”
“这哪是什么浅见,是我应该洗耳恭听才是!”
一番话说得张溥大笑,向陈继儒道:
“眉公有所不知,司农寺和上林苑监负责的农业学堂,和农业科学院颇有关系。”
“吾师徐先生主持的农业科学院,有不少研究员在农业学堂做先生。”
“如今文思学堂最缺的就是先生,小弟可以让更多的科学院研究员,去文思学堂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