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啃书客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61章 “三星工程”!!!

第661章 “三星工程”!!!(6 / 6)

尽管所里按照“三星工程”政策给出了力所能及的最高待遇,但面对地方企业开出的天价年薪和股权激励,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在后勤部紧急召开的反思会上,该所所长,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专家,痛心疾首,老泪纵横:“我们给不了他们商品房,给不了百万年薪。

但是,我们能不能给得更多?给事业上更大的舞台?

给探索未知更自由的空间?

给他们的成果更充分的尊重和价值体现?

光靠讲奉献、讲情怀,留不住所有的心啊!”

这记警钟,让“三星工程”的推动者们更加清醒。

人才争夺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机制创新必须持续深化。

次年,三项更具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相继落地:

一是“院士孵化器”计划:从现有“金星”、“银星”人才中,遴选26名最具潜力的顶尖学者,设立“后备院士”专项。

每人给予专项“种子课题”经费,赋予其组建跨学科团队、自主选题的自由度,目标直指国家院士增选。

这为顶尖人才铺设了一条看得见的上升通道。

二事“孔雀蓝”文职方案:首次试点大规模招聘非现役文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文职蓄水池”。

毕业于华清大学的流体力学博士王庆怡,放弃了美利坚通用电气的高薪offer,毅然应聘成为国防科技大生物力学工程研究中心的首批“孔雀蓝”文职人员。

“在这里,我的研究能直接服务于最可爱的人,这种价值感无可替代。”她的话语代表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崭新的“孔雀蓝”制服,开始在军队科研院所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勤部还与华清大学、夏科院等顶尖学府共建“未来后勤联合实验室”。

更令人瞩目的是,大胆探索民企尖端技术军用转化。

某民营激光科技公司的一项高精度激光修复技术,被成功引入军用雷达装备的战场快速维修体系,效率提升十倍以上。

改革的博弈与突破,在今年的冬天,迎来了一个标志性的高潮——“世纪星火”全…后勤“三星工程”颁奖盛典。

庄严肃穆的军乐声中,聚光灯依次点亮。

262枚精心设计的金星、银星、新星勋章,佩戴在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岗位的后勤科技英才胸前。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院士,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更有像陈薇这样青春洋溢的科研新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