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手中的这一百万两银子,才能拿得心安理得,再无半分后顾之忧。”
赵瑞看了小太监一眼,道:“这其中的道理,你就慢慢去琢磨吧,多学着点。”
小太监显然未能完全领悟其中奥秘,但他知道赵瑞这么做必定有有其道理,当下也只能满脸谄媚地躬身应道:“干爹教诲得极是,儿子一定好生学着。”
自唐末五代时期始,民间拜义父、拜干爹的风气便愈演愈烈。
这种习俗绵延不绝,直至今日的大明。
即便是朱元璋在打天下时,也曾收下了众多的义子,作为他开疆拓土的重要助力。
而他手下的将领们,也纷纷有样学样,收纳义子者不在少数。
譬如名将蓝玉,其麾下便有数百名义子。
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气,并非只有蓝玉一人会收义子,许多官员将领都有,只不过数量多寡有所区别罢了。
尽管老朱对此类现象颇为不满,并曾三番五次强调宫中太监严禁收养义子,不得拜干爹,但禁令归禁令,此风却仍屡禁不止。
赵瑞在成为掌印太监之后,同样也收了几名干儿子,眼前这名随侍在侧的小太监,便是其中之一。
赵瑞将手中的银票清点完毕,从中抽出一张支票,递给小太监:“大伙儿跟着陛下来一趟河南,舟车劳顿,实是不易。”
“这些钱,就拿去给大家伙儿分了吧。”
他特意叮嘱道:“记得人人有份,不许遗漏一人。”
随后,赵瑞声音变得严肃起来:“还有,你务必告诫他们,不要以为出了宫,来到这外地,便可以肆无忌惮地收受那些地方官吏的贿赂!”
“不该拿的钱,一分都不许拿!”
“若是让咱家知道了谁敢阳奉阴违,做出这等徇私枉法之事,定然饶不了他!”
小太监一看到那张面额高达一万两银子的支票,双眼顿时迸发出贪婪的光芒,他连忙跪下磕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谢干爹赏赐!儿子一定谨记干爹的教诲,绝不敢有丝毫逾越!”
“去吧!”赵瑞挥手示意他退下。
待小太监的走后,赵瑞才缓缓站起身来。
他将刚刚到手的支票小心翼翼地藏好,口中喃喃自语道:“咱家也是个苦命人啊,要把这差事办得滴水不漏,可真不容易!”
他轻声叹息,似在向无形的空气倾诉:“这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哪一处不需要打点?”
“若是再不给自己捞点辛苦费,只怕咱家自己,就真得活活饿死了。”
……
从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