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代表虽然被软禁,但他昔日的一些温和派支持者,也开始小心翼翼地串联,担忧基地正在走向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屠夫”察觉到了这种暗流,他的应对方式是更加强硬的控制和更频繁的清洗。
他成立了一支直属于他的“纪律督察队”,权力极大,可以随意逮捕任何被怀疑“意志不坚”或“散布消极言论”的人。
基地内部,信任荡然无存,人人自危。
这座钢铁堡垒,外部承受着“黑船”无声的侵蚀,内部则被恐惧和僵化所锈蚀。
它看似坚固,却仿佛一个不断加压却失去弹性的容器,随时可能从内部爆裂,或是在外部的持续压力下悄然碎裂。
与“摇篮”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新芽”聚落沉浸在那次“观察者”能量涡流带来的余韵之中。
那次事件仿佛一次洗礼,不仅让设备和人员状态短暂提升,更留下了一些微妙而持久的影响。
最显著的变化是他们对“秩序共鸣”的理解和应用进入了新的层次。
小刘发现,在聚落成员们心态更加平和、目标更加一致的时候,引导“平衡之钥”和构建能量纹路变得异常顺畅,效果也显著增强。
那片被净化的试验田范围扩大了近一倍,作物长势喜人;
他们甚至成功地将一小片受污染的水源净化到了接近旧时代饮用水的标准。
更令人惊喜的是,档案馆的艾琳娜博士在仔细分析了“观察者”投送的能量签名残留后,成功破译了其中一段极其简短的、关于“低能耗环境信息素引导”的技术原理片段。
这并非完整的蓝图,更像是一个启发性的“提示”。
小刘团队如获至宝,立刻投入研究。他们发现,这种“信息素引导”原理,可以与他们的“秩序共鸣”及能量纹路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消耗能量极少、却能够持续对微观环境(如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激素分泌)进行良性调控的“生态引导场”。
他们开始尝试在聚落外围构建这种弱场。
效果是渐进但鼓舞人心的:聚落周边的辐射尘沉降速度似乎略有减缓;
一些原本难以在此地存活的、对土壤要求较高的草本植物,竟然开始零星地发芽;
甚至连夜晚出没的小型变异生物,都似乎减少了对聚落边界的骚扰。
“观察者”的“馈赠”,并非直接给予力量,而是指引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与自然共生的技术道路。
这完美契合了“新芽”的理念。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