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最终会通向何方。
但这一次,“摇篮”的人们,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深刻的内部分歧后,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务实、更包容、更注重微小积累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道路,并非只有非黑即白的两种选择。微光能否燎原,或许不在于一次壮丽的燃烧,而在于无数星火坚持不懈的闪烁。
他们的命运,终究要靠自己的双手,在每一次细微的抉择中,慢慢塑造。
跨派系“试点项目组”的成立,像一颗投入沉寂湖面的石子,在“摇篮”基地激起了层层涟漪。
尽管仍有质疑和警惕的目光,但在郑代表的强力推动和战后的疲惫共识下,项目得以在基地西北角一片划定的隔离区内启动。
小刘作为技术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这项工作。
他汲取了之前“秩序过载”的惨痛教训,将安全性和可控性置于首位。
他们不再试图直接引导“平衡之钥”的庞大能量,而是深入研究那个年轻技术员偶然成功的微型能量纹路。
这些纹路仿佛是一种精妙的能量共鸣器,能够极其微弱地引动环境中弥散的、源自水晶塔稳定光晕的“秩序”背景辐射,并将其聚焦于极小范围内。
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能量纹路的刻画精度、载体材料的选择、与不同植物乃至土壤微生物的共鸣频率匹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试验和调整。
项目组内,来自“星火派”的技术员和来自“基石派”的安全监督员起初摩擦不断,技术人员觉得监督员束手束脚,监督员则认为技术人员过于冒险。
但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劳作中,在共同面对失败和分享微小成功的点滴里,隔阂似乎被汗水微微融化。
他们开始学习对方的语言:
技术员学会了用更严谨的风险评估报告来说服监督员,监督员也开始理解那些复杂纹路背后可能蕴含的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个月后,试点区内,第一茬利用优化能量纹路培育的块茎作物迎来了收获。
它们的外形依旧算不上美观,但检测报告显示,其内部的辐射残留物含量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而且产量比传统种植区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更重要的是,整个培育过程平稳,没有发生任何能量失控或环境异变。
当那带着泥土气息、却散发着近乎正常食物芬芳的块茎被端上基地领导层的会议桌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不是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却代表着一种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