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说,旧年科举正奏名录取人数不足某个数字的路,当补齐这个数字……”
“也就是从该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补录……”
“另外有的军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文教不昌,没有人被录取,那么朝廷就当选该军州的第一名,录为进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抚诸路士人,以彰我兴学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吕大防第一个就唱起了赞歌。
其他人纷纷跟进拜贺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今年科举的录取人数,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关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将因此继续恶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来,天下诸路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公,显然更重要一些。
毕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顶多让朝廷财政恶化。
后者的话……
一个不小心养出个黄巢来……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赵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气来。
“自古功名动人心呀……”
暂时来说,大宋朝的科举改革,也只能是这样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量技术工程人才涌现,才能推动了。
想到这里,赵煦就对侍奉在旁的童贯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诉石得一……”
“我想知道,江宁书院如今有多少学生了?今岁科举,又有多少江宁书院的学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谁?”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则靠着坐褥,思虑起来。
托张元、吴昊的福,如今的科举在殿试环节,已不再黜落士人。
于是,殿试这个程序,也就剩下了皇帝出题亲策新科进士以及御笔钦点一甲、二甲进士的仪式。
而这个权力,是独属于帝王所有的。
换而言之,在殿试上,赵煦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点谁当状元,就点谁当状元。
就像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他就直接在殿试上出题——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这就是直接对元祐政治贴脸开大——你们搞了这么多年,搞出什么名堂来了没有?
没有!
不止没有任何成绩,反而使天下日益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