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欧洲大学仍被神学和哲学统治的时代,在大明诸多书院以及国子监仍以儒学、经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传统教育背景下,新洲大学率先将数学、物理、机械、化学,乃至农学等近现代科学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那些在欧洲被教会压制的科学理论,在大明部分迂腐文人斥为奇技淫巧之术,却在这里成为学子们每日研习的内容。
天文台的望远镜不仅观测星象,更象征着新华人探索未知的勇气。
医学院的解剖室打破传统禁忌,彰显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另外,它也是继中小学教育后,民族融合的最后催化剂。
在校园里,来自大明、朝鲜、日本,乃至西裔的学子同堂求学。
他们同处校园,消弭了出身的差异,共同的学业,又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
在“格物致知”的校训下,不同背景的年轻人逐渐形成共享的知识体系与社会价值观,为进一步构建“新洲华夏人”这一全新民族认同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国家发展的智力引擎。
大学课程设置与新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农业系的研究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的持续改良和粮食增产,机械系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经世致用”的创学理念,使得新华高等教育不再是大明书生那般空泛而谈,也不是欧洲神学教士那般虔诚宗教,而是成为推动新华工农业生产进步的切实力量。
即将设立的化学工业与冶金工程,正是为了应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然,还有隐藏的一点就是,穿越众希望在有生之年,将他们脑海中带来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尽可能地赋予下一代,从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殖民时代,能将这个国家和民族推向世界之巅。
“……在这片新大陆上,新洲大学犹如一座耀眼的灯塔,不仅照亮知识的海岸线,更指引着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精神航向。”
科教卫生部副部长兼新华自然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洲大学校长余启铭的声音在毕业典礼的现场回荡。
他回顾了学校四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两个学系、三十二名学生,到如今的八个学系、六百多名在校生,学校设施也从最初的两排砖瓦房、几间实验室,扩展至目前整个校区占地一百三十余亩,四栋教学楼的规模。
台下年轻的教师们不住点头,他们还记得建校初期,连像样的宿舍都没有,只能白天在教室里上课,晚上挪开座椅、摊开铺盖睡在地板上的艰难岁月。
“当大明王朝仍在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