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片出血范围,从肌腹延伸到肌腱附着点,面积达到4x5厘米,这不是一般的外力能造成的。”他让小林调整显微镜焦距,“肌纤维断裂的形态呈锐角撕裂,符合扼颈时持续施压的特征,而且左侧的出血密度明显高于右侧,说明凶手的左手用力更猛。”
探针转向舌骨大角的骨折处,断裂面的骨质呈象牙白色,边缘还挂着细小的骨膜碎片。“舌骨骨折的位置很关键,”张凯的声音透过口罩变得低沉,“大角与体部联接处的骨折线呈斜行,伴有骨膜下出血,这是典型的拇指按压所致。”他对比着解剖图谱,“这种骨折在扼颈案件中的出现率约68%,尤其是在体重超过70公斤的男性死者身上,需要至少30公斤的握力才能形成,结合死者颈部的肌肉厚度,凶手的力量应该不小。”
球结膜下的出血点在放大镜下呈星芒状分布,从角膜边缘一直延伸到眼睑内侧。“这些出血点的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8个,”张凯用标尺测量,“而且波及到穹窿部结膜,这是窒息死亡的特异性体征。”他让小林拍摄照片,“当呼吸道被阻断时,胸腔内压力骤升,导致眼结膜的小血管破裂,这种弥漫性出血与心脏病发作的点状出血有本质区别——后者不会出现在穹窿部。”
心血样本的检测结果刚传进解剖室的电脑,张凯滑动鼠标查看数据:“血氧饱和度42%,二氧化碳分压89mmhg,这组数据是机械性窒息的铁证。”他指着血气分析图谱,“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5%以上,而死者的数值不到一半,同时伴有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这是缺氧超过6分钟的典型表现,与扼颈致死的时间窗完全吻合。”
对于胃内的猪食成分,张凯用镊子夹起一粒完整的玉米粒:“这些食物残渣的形态很关键,”他放在载玻片上,“玉米粒的种皮没有破裂,胚乳的淀粉粒还保持着完整的层状结构,说明咀嚼程度很低,更像是被强行灌入的。”他对比现场猪食的样本,“养殖场的猪食经过粉碎处理,颗粒直径不超过3毫米,而胃里的玉米颗粒平均直径5毫米,显然不是同一状态的食物。”
小林突然在十二指肠的食糜中发现了异常:“张老师,这里有段2厘米长的猪毛,毛囊已经脱落了。”她用显微镜观察,“毛干上有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像是被外力扯断的。”张凯接过样本,在紫外线灯下照射,猪毛表面泛起淡蓝色的荧光:“这是被唾液浸泡过的特征,但缺乏吞咽时的摩擦痕迹,进一步证明是死后被塞入的。”
他让技术人员提取胃壁组织样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重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