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别说注重经义的刘宗周反对,其他臣子也纷纷出言附和——
许多士绅家族,就是按现在的考试办法培养后辈。皇帝这样一改,他们的培养办法就全乱。
尤其是时务策的评判,远不如八股文有章程,群臣都认为这样改,存在很多弊端。
钱谦益试着谏言道:
“前宋曾将进士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
“臣以为如今的进士科,可称经义进士。”
“乡试的考试称明经科也好、进士科也罢,都是录经义进士,除了经义之外,还要求策论合格。”
认为不用再专门设科,沿用原本制度即可。
朱由检还没完全想好怎么改,也没定下新的考试教材,考虑之后决定暂缓,看着钱谦益赞许道:
“钱卿所言甚是,乡试的考试,确实可以兼顾。”
“不过既然以经义为主,魁首称为经魁,那就称明经科。考上的举子可以参加会试各科考试。”
“将来的会试进士科,要更注重综合能力。同时对只擅长经义的举子也不放弃,为他们专设明经科。”
对现行的乡试办法沿用,对会试则决定以后仍要改。
群臣就算再劝谏,也改变不了他的心意。
甚至朱由检还透露要对四书五经校注,确定科举的经义教材。
这件事情,明显吸引了群臣的注意力。
在得知刘宗周、钱谦益被任命为四书五经校注的负责人后,很多臣子都羡慕不已。
因为这是像朱熹一样成为圣贤的机会,他们当然很艳羡。
甚至不乏人觉得自己有学问,想要参与其中,甚至取代刘宗周、钱谦益的地位。
刘、钱二人猜得出他们的想法,却对此毫不担心。
如今的大明学界,刘宗周是毫无疑问的泰斗。钱谦益在接连发表《恒产论》、《生产论》后,也成为泰斗之一。
他们两人的地位,基本上没人能撼动。唯一让他们稍微重视的,只有受皇帝提点、创立科学的张溥——
这也是皇帝选定的校注负责人,只是没公布而已。
不过张溥到底是小辈,远不如他们在天下间有名望。
即使将来参与校注,也不可能威胁两人的地位。
最终校注的成果如何、体现谁的思想,刘宗周的心学和钱谦益的实学之间,将会展开争夺。
谁能取得校注的主导权,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时代,成为天下学子敬仰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