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还要粗放,用粗放的理论来构拟精细的语言体系,就难免出现各种瑕疵。
所以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不仅仅是对几位近现代大师理论的推证,同时还是对他们理论的拓展与细化,在拓展和细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完善他们的理论,最后殊途同归,构建出一个新的,可以指导中古音和现代音的汉语声韵推拟结构出来。
这个课题是最简单的了,第二个课题是清代小学古籍校勘就相对烦难。
清代小学大家,包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等人,古籍校勘,其实就是校勘这些人的著作。
清代小学有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各位名家著述其实是不成科学体系的,有的甚至没有专著,而是在他们的笔记当中东写一笔,西写一笔,非常散乱。
一个人都很散乱,人一多就更加散乱了。
第二个问题是分了很多流派,最大的两个派别分别是考古派和审音派,虽然每位大师可能同时既是考古大师又是审音大师,但其实具体到学术上,两派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在著作里也各有侧重。
第三个问题是当时对于中古和上古声韵研究之学还属于起步阶段,起步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在摸索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方法。
最大的证据,就是清儒对入声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中国对文科重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一个上古声韵的研究,居然很晚才开始。
而之所以清儒会在这方面下功夫,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清代文字狱的残酷,让清儒不得不走出了一条与汉儒、唐儒不同的学术道路。从方法上革新了解经的方式,能够正确认识到语音演变,对于破除通假、分化、联绵词等语言文字现象造成的纷扰有巨大的帮助。
这一方式打破了唐儒,宋儒不敢怀疑经典的弊病,从清儒开始,典籍上读不通的地方,学者们不再只有“强为之说”这种望文生义的死方法,而是能够通过语音关系去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的可能。
如今在出土文献研究中也存在这样一种倾向,碰到一个生僻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假,这种理论观点,事实上就是清儒小学之学带来的影响,应用时间不过短短的两百年。
而清代小学古籍校勘课题组的任务,就把声韵学起步阶段的各家著作集中起来进行校勘考证,并将之归纳总结为一个体系,哪怕这个体系是残缺的,也要将之网缀起来,形成研究成果。
同时还要利用现有的标本库和工具,对他们的学说也进行相关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