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学教育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断断续续的社学,所以明朝的识字率其实并不算低。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有三本出自明朝,到了明末话本小说更是数不胜数,《金瓶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神演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普通小市民。
如此众多的“低俗”小说出现,代表有大量的读书需求。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明朝普通人识字率很高,不然小说就缺乏生产土壤。
需要注意的是,从明初一直到明末,明朝这一类低俗小说,都是层出不穷。
而这一切正因为明朝二百多年对社学的推广,所以明朝很多市井百姓都能识字,不少人都粗通文墨。
只是清军入关之后,明朝话本小说的繁荣盛景不见,识字率急速下滑,民众眼里只有“麻木不仁”。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们谈及“愚民政策”,都会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
然而,从汉唐宋明来看,说朝廷实行“愚民政策”,实在有些牵强。
否则,朱元璋也不必下旨推行社学,传播《大诰》。
只不过到了魏广德这里,社学的经费就由之前士绅捐赠变成官府列支,当然依旧接受捐赠。
“叔大兄,我大致测算过,下等县,一年靠着换帖银至少能收入百两银子,中、上等县,三五百两也不是难事儿,完全足够社学所需,还有富余。”
魏广德还在那里继续述说,这些天他也不是光想,收集了京畿周围府县牙行交易的记录,按照记录的交易金额,推算出应得的税银。
当然,这还是按照明制三十税一进行的计算。
至于把一些精品或者说奢侈品提到高到十税一,只是他的设想。
后世,关于奢侈品税的建议不少,魏广德自然也听说过,所以就想着最好一步到位,反正富人有钱也不在乎多花几个子儿。
甚至,因此提高自己用品的价格,还能把自己和其他人拉开档次。
古代等级观念,其实无时无刻不存在。
就算是魏广德来了这么久,也早就习以为常。
“之前社学,受官员重视程度不同,好坏参半,但办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经费时断时续,师长无心社学授课,大多选择回家开私塾谋生。
有了朝廷换帖银持续稳定投入,社学就能一直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原来般飘摇不定。
正好之前叔大兄不是提议整饬学风,我看其中禁创书院和禁止讲学结社很容易遭到士林反对。
朝廷开征换帖银,将其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