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一路车,郭老喝了半瓶子蜂蜜水,现在精神着呢,带着学生下来,指着那些虚脚楼说道:
“这边靠着河,大部分的居民以打鱼为生,住在河边。南市地势不平,虚脚楼能够克服这个难题……
而且这边经常发生水患,虚脚楼抬高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应对……
所以你们不要小瞧了这些建筑,都是咱们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
每个地方的建筑,你们不能以单纯的外观去评判,得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学生们恍然地点头,他们来的比较急,并没怎么查询这边的资料,只当这些是危楼、贫民区,心里止不住升起了丝优越感。
“那我们岂不是也要建这样的学校?可我们学的是砖、水泥和钢筋盖房子,对于木头房子一窍不通,”一个学生挠头,他们这才意识到什么叫做知识用时方恨少了。
他们学习的东西太单一,可实际上,普通的房子很多经验足的工人都能盖出来,根本不需要在学校学习四五年。
真正要求技术的建筑,就有着独特的要求了,那才是对他们的挑战!
眼前的虚脚楼,便是他们应战的第一个难题。
在大家伙儿顿步发愁的时候,齐跃进好笑地说:“怎么可能啊?我们是盖学校,又不是让学生们学习下河捕鱼。
咱们完全能将学校建在平坦空旷的地方,不过,郭老有句话不错,这边雨水多,咱们学校的选址中最重要的条件便是地势高。”
众人的心这才回落下来,对啊,刚才他们不由地钻牛角尖了,他们完全能用地势来达到虚脚楼抬高的效果。
话是这么说,可齐跃进却明白,南市面积大,可是这个年代的城规和经济发展的限制,这里的住房条件不理想,所以才会产生了虚脚楼的设计。
想要寻个合适的校址并不容易!
齐跃进侧头看向桑小珍,“桑同学,你能带我们去你家看看吗?”
桑小珍侧头看向阿父,后者在村长的暗示下不情不愿地点头。
沿着小路走了七八分钟,他们停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前。哪怕郭老对虚脚楼评价中肯,可看到这样的房屋,他也只点了齐跃进的名,跟阚副校长一起上楼。
这会儿桑父情绪平和了些,回到了家话也多了起来,“你们别看我们家比不得你们城里的,可这三层小楼,是我们两三辈攒下来的钱修改的,已经几十年了,其中修修补补很多次,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家。”
他说的话方言很重,郭老他们只零星能听到一两个字,还是村长蹩脚地帮忙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