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年轻面孔,也有大人带着孩子。
这店面分上下两层,楼上透过方格玻璃窗,能看见有人正安安静静地吃着东西。
王小北打量了一会,觉得这儿停车不太方便,便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个房产中介。
门脸跟后世似的,一半贴着租房信息,另一半是卖房广告,清清楚楚地标着价。
眼瞅着年关将近,店里还是人来人往的。
王小北心里盘算,觉得自己的主意还真不赖。
一路上,那些招牌统一、宣传方式也如出一辙的两家店,生意都不错。
尤其是啃德基,瞅着总有点儿别扭。
可这古怪的感觉也就一闪而过,习惯成自然嘛。
找了个能停车的地方,把车停稳当了,王小北直接下车。
一进门,除了二楼的玻璃没后世那么大块透亮外,其他布置都挺接近的。
少了一些后世气息的东西。
但这在当时,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高档场所。
这正合他的心意。
前期的投资可不是个小数目。
店里飘着悠扬的英文歌,虽有孩子的欢笑声,倒也不显嘈杂。
这就是环境的魔力吧。
普通人一踏进这么高级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会收敛些平日里的陋习。
就像他当初头一回逛大商场,随地吐痰那老毛病,硬是给憋回去了。
平时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也得先揣兜里,出门再扔。
望着服务台旁的价目表,王小北还是忍不住感叹,这些东西真心不便宜啊。
炸薯条:一块六毛。
……
炸鸡腿:四块。
鸡肉汉堡:六块。
……
可乐:六块。
在眼下这年头,人均月收入勉强过百,这样的价格确实算不上亲民。
可港岛,那可是资本家的乐园,物价高低界限模糊得很。
千把块的衣服,都有大把人抢着要。
卖可乐这个,利润空间真心不大。
没有自家配方,只能依赖进口可乐。
这饮料,早在民国时期内地就有卖。
如今百货大楼的外汇商品区同样能找到,汇率一算,大约是每瓶两块四毛。
港币紧跟英镑步伐,具体汇率不太清楚,总之港岛这边卖到每瓶四块。
至于售价是不是偏高?
这事儿真不好评判。
八十年代初,国内第一家啃德基落户前门大街。
那时候人均月工资才5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