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闻言,霎时间杏眼圆睁,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灾情发生时,授予他们临时决断之权,这是政务处的决定,朕也是同意。”
“他们利用这一点,滥杀无辜,确实是朕失算了。”
朱允熥很坦承的承认自己的失误。
遇到大灾这种情况,临时下放一部分权力,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他也没有去细想这其中的弊端。
还真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官员,竟敢如此无法无天。
“但他们在改革后贪污,并不出乎朕的预料。”
“治理国家,从来都是如此。”
朱允熥的声音冷静而淡然:“若非有足够的利益驱动与诱惑,朕的新政又怎能顺利推行下去呢?”
“那些阻力,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若没有甜头可尝,又怎会甘心顺应?”
“正如你之前所说,若没有新政,没有大明的工业化改革,即便没有贪官污吏,官员个个都清廉如水,那些身陷苦难的灾民,也绝不可能顺利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馒头和粥饭咸菜。”
“那样一来,大灾时期,因官员徇私枉法而枉死的百姓并不一定会减少,但因饥饿而毙命的灾民,一定不止是数百人,而是数以万计,以十万计,乃至更多!”
徐妙锦听到这番话,娇躯猛地一震。
她痴痴地望着朱允熥,樱唇微张,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却终究一个字也未能吐出。
这是事实。
以前的朝廷,没有能力做到今日这样的救灾。
不管官员贪不贪都无济于事。
在黄河溃堤后,饿死的百姓,一定是多得数不清的。
朱允熥轻叹一声,目光中带着一丝常人难以理解的深沉:“你可知朕的新政,在推行之初,你可知朝野内外有多少反对的声音?”
“多少人明里暗里阻挠?”
“纵然它在朝堂之上顺利通过,可真要将其贯彻到底,去具体执行落实的,可并不是庙堂上高官。”
“要推行新政,靠的是遍布大明帝国每一个角落的各级官僚。”
“他们才是新政能否落地的关键。”
“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
“若不给予他们些许利益,不让他们尝到一点甜头,他们又怎会真正地实心办事,竭力而为?”
“那样的话,即便朝堂之上再怎么雷厉风行,再怎么不遗余力地推动,最终新政落实下去,也一定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