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莱随即看向朱棣,眼中闪烁着精光:“大明的王爷,您应该也带了大明宝钞来了吧?”
“不知道您带了多少呢?”
“如果数量可观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在威尼斯举行一场盛大的拍卖会,来拍卖您手中的大明宝钞。”
“我相信,将有无数的贵族的豪商,会竞商购买它们的。”
他说得兴致正浓,却见朱棣早已在那里呆呆怔住。
“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你将这价值仅一百八十六文的的纸钱精心收藏?”朱棣喃喃自语,但说话的声音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若非亲眼所见,朱棣绝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幕。
一百八十六文大明宝钞,即使是在大明的寻常百姓看来,也算不得什么巨款。
一名普通工匠,只需几天辛勤劳作便能赚到。
普通百姓的口袋里,大抵也都会揣着几百文钱以备不时之需。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遥远的欧罗巴,竟然会出现将大明宝钞视作稀世珍宝,甚至不惜重金收藏的怪事。
怔愣片刻后,朱棣迅速反应过来。按照米凯莱的言辞,这多半是郑和之前出使时,所施展的一种高明“营销”手段了。
郑和出海的时间比朱棣更早。
由于他肩负着探索世界、打通海上航路、并通过海外贸易带回大明本土稀缺之物的重任,郑和的船队,是真的装满了各式各样大明本土生产的奇珍异宝,满载出发。
这与朱棣此次带来欧罗巴的船队,可谓是截然不同。
朱棣是因获罪被“流放”至欧罗巴,并不承担任何贸易任务,船上自然也没有携带太多珍贵货物。
郑和首次出海时,人们普遍认为,海外的“蛮夷”之地与大明素无往来,肯定不会接受大明宝钞。
故而,郑和出海,便没有携带大量的宝钞。
这个判断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任何错误。
在南洋之地,那些土著居民能够普遍接受大明宝钞,也是由于大量南下南洋经商的大明商人积极带动,以及后来大明军队远征暹罗、勃固等地,让南洋诸国亲眼见识到了大明强大无比的军事实力。
在这之后,大明宝钞才被南洋诸国普遍接受,逐渐成为南洋诸国中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在西域等地,大明宝钞的流通亦是通过大明自己的商队循序渐进地渗透。
对于其他与大明没有直接商贸往来的区域,由于不受这方面的影响,他们拒绝承认大明宝钞,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