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要共商规矩 —— 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如何经营方能无虞。皆要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说罢,她转头吩咐秘书,“去请市监局王大人前来,将先前议定的标准告知众人。”
秘书答应一声,快步走出议事厅。朱昭熙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虞国地图前,用手指点着各个省份:“衡域省是交通要道,以后设商事仲裁所,专门处理跨省纠纷;
海晏省的盐由国营盐场统一产销,但允许小商户申请代销资格,赚个辛苦钱;松风省的林场,以后由国企牵头,商户可以入股,按比例分利……”
市监局主官王大同抱着一摞竹简进来,咳嗽两声清清嗓子:“陛下让我跟大家说说标准的事儿。就说这活鱼运输,水路损耗最多三成,旱路两成,超过的部分由货主担责,不足的归买家。
粮食呢,分三等九级,每等都有样粮摆在各市监局,买卖双方照着样粮验货,谁也别想耍赖。”
“那契约呢?”翠南省的布商周婶儿大声问,“俺们小老百姓,哪懂那些文绉绉的契约?”
“这个简单。”朱昭熙从王大同手里拿过一份印好的契约样本,“以后市监局统一发契约纸,上面该填啥都印好了,商户只要按手印就行。要是有人毁约,市监局带着巡检队上门讨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接下来的十天,议事厅的煤油灯就没灭过。从牧原省的马匹交易要验牙口,到云陇省的渔网网眼大小限制;从越原省的茶叶包装要注明产地,到西望省的粮斗必须用官府校准的标准斗,朱昭熙和众人一条一条地抠,一个字一个字地改。
秘书带着几个文书,把讨论结果当场刻成蜡版,油印成《商法典草案》,发给每个代表一份,然后传到虞国每个地方,收集各地百姓给出的意见,对草案进行补充。
试点先从坤泽城开始。朱昭熙带着林渊和市监局的人,亲自去了趟西市。卖铁器的张铁牛正在家门口唉声叹气,看见朱昭熙过来,慌忙起身:“陛下,您咋来了?”
“来看看你。”朱昭熙笑着从兜里掏出个法典小册子,“听说你不敢进货?怕进了货卖不掉,还惹麻烦?”
张铁牛挠了挠头:“可不是嘛。前儿个进了批锄头,买家说锄头把儿太细,不好使,要退货。可俺觉得挺结实的,这咋算?”
“按法典来。”朱昭熙翻开小册子,指着“农具类质量标准”那页,“锄头把儿的粗细有规定,你量量,要是符合标准,买家就不能随便退。要是真有问题,你给人换了就行,别吵架,伤和气。”
张铁牛接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