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报复,我大明威严何在?我朝虽兵力分布较散,但仍有一战之力。
如今东南沿海藩王水师虽有骚扰,但只要合理调配,抽调部分精锐,定能给蒙古人一个深刻教训。一定要直捣蒙古王庭,把脱脱不花抓到南京来,亲自给太后赔罪,让他为今日的恶行付出代价!”
这番话掷地有声,却未能引起太多响应。内阁首辅陈循缓缓站出,他素来稳重,此时皱着眉头开口:“成国公,切不可冲动行事。当下我大明内忧外患并存,东南沿海藩王水师之乱尚未平息,大量兵力被牵制在那里。
北方边境的防御同样需要巩固,此时若贸然抽调兵力攻打蒙古,一旦东南局势失控,或者北方防线出现漏洞,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说话时语速平稳,未有过激情绪,但言语之间的警示意味清晰。他继续道:“而且,我大明这两年国库并不充裕,战争所需的粮草、军饷等物资筹备,并非易事。开战之事,需从长计议,不能仅凭一时的愤怒就做出决定。”
站在陈循一侧的礼部尚书胡濙也顺势开口,“陈阁老所言极是。如今我朝应先致力于稳定国内局势,解决东南沿海的问题
。对于蒙古,不妨先派遣使臣进行沟通,谴责他们的无礼行为,要求其赔礼道歉,收回书信。与此同时,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工事,增派守军,提高警惕,让蒙古人不敢轻易南下。”
胡濙向来主张以稳制乱,他知道当前局势远未达到全面动兵的条件。他认为在政治层面保持主动比军事冒进更为重要。
然而,御史刘炜年纪轻轻,性子急躁,听到这番言论,脸色已有不满之色。他不顾朝堂规矩,直接反驳:“外交?蒙古人此番明显是故意挑衅,他们怎会轻易低头?外交谈判不过是浪费时间,只会让蒙古人觉得我们大明软弱可欺。
当务之急,唯有立即开战,方能彰显我大明的威严。而且,我大明的将士们听闻蒙古人的羞辱,士气正盛,此时出兵,说不定能一鼓作气,大获全胜。”
刘炜言语激烈,听者不少点头附和,但也有人眉头紧皱。内阁阁老苗衷轻声说道:“刘御史,战争并非儿戏,士气固然重要,但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取决于士气。
我们还需考虑兵力、粮草、后勤等诸多因素。一旦开战,我们能否保证战争的持续进行?能否承受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些都需要我们考虑到。”
他话音未落,又补了一句:“况且现在北方人心不稳,谁又能保证他们能坚决抵抗蒙古呢?我们若将兵力压上前线,一旦有人倒戈,后果将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