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父亲对其他兄弟的偏爱,心中的怨恨逐渐占据了上风。他在心里默默说道:“放心吧,我做得一定会比你要好!”
大殿里寂静无声,压抑的气氛让人几乎窒息。这时,朱瞻基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刚刚父皇下旨传位本宫,大家可有异议?”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臣有异议!”一位北方出身的翰林大声说道。他的话仿佛是一声冲锋的号角,瞬间打破了大殿里的寂静。
大部分北方出身的官员纷纷出声反对起来。这些官员的品阶虽然大多较低,都是这几年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但他们对于朱高炽的感激之情却从来不是虚假的。
如果不是朱高炽安排朱昭熙、朱瞻埈、朱瞻墡在北方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发展教育,选拔人才,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踏入这个朝堂,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北方的改革和教育普及,他们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现在,他们最大的恩主朱高炽死了,朱瞻埈也死了,朱瞻墡也死了,还要让他们为杀了自己恩主的人歌功颂德,支持他登基称帝,他们实在是做不出来。
燕赵之地,总有慷慨悲歌之士。对于这些北方官员来说,死就死了,为了真理和正义去死,他们心甘情愿。他们的心中有着自己的坚持,根本不愿意低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
看到站出来反对的大多都是北方的官员,朱瞻基不禁摇头。在他的眼里,这无疑是南北方分裂的征兆。北方士子和南方士子在朝廷里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些北方人不服从于皇权,说不定真的会独立出去。
朱瞻基挥了挥手,就像当年靖难的时候皇爷爷所做的那样,把所有反对的人都杀光,自然就没有反对的人了。
自己的爷爷不就是这么做的么,而且爷爷不也成为了千古以来有数的明君么。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将那些反对的官员们一一带走,大殿里回荡着他们的咒骂,可是在下面的南方官员却没有一丝同情,反而在心里讥笑起这些不识时务的人起来。
处理完这些反对者后,朱瞻基继续笑眯眯地问道:“还有人反对么?”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威胁,让人不寒而栗。看到朱瞻基如此狠辣的手段,那些文武百官哪里还敢再出声反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内阁三杨的带领之下,在这个充满血腥气味的环境下,在大殿之上还停放着上一任皇帝朱高炽尸体的情况下,一场戏剧性的“三辞三让”开始了。
内阁三杨率先站了出来,杨士奇上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