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注,虞国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南洋的商人们看到了虞国对资源的强烈需求以及其强大的购买力,甚至私下里议论,如果不是虞国背后有大明的武力威慑,以及虞国自身也具备一定的军事力量,他们或许真的会出兵抢夺这块看似“遍地黄金”的土地。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赚钱机会,纷纷加大了与虞国的贸易往来。
随着大量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虞国,虞国的发展开始驶入了快车道。在农业方面,原有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来自大明的移民们精心耕种,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
同时,朱昭熙推行的移民政策和土地开垦计划取得了显着成效,大量从蒙古、南洋等地引入的人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短短一年时间,虞国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了两千万亩,几乎将所有能够开垦的土地都利用了起来。
这样下来下一年粮食产量绝对会迅速提升,而有了这样坚实的农业基础之后,朱昭熙自然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上来。
朱高煦此前送来的五千名色目工匠和学者,成为了虞国发展工业和科技的重要力量。朱昭熙将他们全部投入到航海行业当中。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能工巧匠和学者,各自怀揣着独特的技术和知识,被分配到虞国的各个造船厂和研究机构。让他们一起参与到研究更精确的定位系统,改进现有的航海钟,以及设计更加稳定、快速且庞大的船只的工作当中。
或许是因为这些外来工匠和学者的加入,激发了虞国本土工匠的竞争意识。虞国本土的工匠们看到这些外来者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创新。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虞国的造船业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工匠们借鉴西方的造船技术,结合虞国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技术优势,成功地制造出了类似于卡拉维尔船、卡拉卡克船、盖伦船等先进船只。
这些船只在续航能力上有了大幅提升,能够航行更远的距离;载重吨位也显着增加,可以运输更多的货物;航行速度更是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
与此同时,由于朱昭熙对铁器的大量需求,钢铁制造业也迎来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工匠们为了解决钢铁太脆不适合用于大炮的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原料配方和冶炼工艺,经过反复的摸索和改进,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种性能稳定的炮钢,这种炮钢不仅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