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一直非常羡慕自己爷爷朱元璋和大伯朱标之间那种深厚的亲情和信任。他也渴望能够成为像朱元璋那样重视亲情的皇帝,给予子孙足够的关爱和引导。
然而,现实却让朱高炽感到有些无奈和失望。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朱棣是通过造反登上皇位的,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的疑心病比朱元璋还要重,对自己的儿子也心存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下,朱瞻基从小生长在勾心斗角、充满阴谋算计的氛围之中,这使得他在做事时总是充满了算计。
可是朱高炽认为,当皇帝不应该是这样的。作为一国之君,驾驭文武大臣,靠的应该是阳谋,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手段。
但朱瞻基已经被这样的环境教坏了,想要改变他并非易事。既然儿子已经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朱高炽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孙子朱祁钧的身上。
他希望好好地培养孙子,等朱祁钧成才后,接过他父亲的皇位,这样才有机会纠正未来他父亲施政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让大明王朝走上更加正轨的道路。
对于朱瞻基在西南的所作所为,朱高炽并非一无所知。朱瞻基联合东厂、锦衣卫以及西南所有官员,瞒着朝廷胡作非为,难道朱高炽真的不知道吗。
虽然他们极力封锁消息,但朱高炽作为皇帝,想要了解西南的事情并非没有办法。实际上,西南地区的糜烂状况,朱高炽清清楚楚,沐府可从来是只忠于大明的。
他之所以隐而不发,是有着自己的谋划。他想要等西南的局势彻底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让朱瞻基亲自去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后果,让他去收拾自己弄出来的烂摊子。
在朱高炽看来,这对于朱瞻基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只有让他亲身经历这些困难和挑战,才能让他真正成长起来,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如何治理一方土地。
而对于朝堂上对那些王爷的攻击,朱高炽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众人都以为他之所以会默认朝堂百官对这些藩王的弹劾,是因为他忌惮那些藩王的势力,害怕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
可是他真的担心这些藩王吗,各地兵马都掌握在朝廷的手里,都在五军都督府,就算藩王拉拢了几个将领,那对他也没有任何威胁,他何必去忌惮这些藩王呢、
他想的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些藩王现在依旧留在国内,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些藩王迟早是要就藩的,早去和晚去可并不是一回事。
如今,海外已经分封了十六个藩王,而国内还剩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