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卢老板把海肠子的细粉末藏在大巾子里,往桌子上端菜的时候瞅空撒上一点,味道自然就变了。当时没有味素之类的增鲜剂,这海肠子粉就充当味精了。
“福山馆”严守着海肠子的秘密,生意越做越红火,渐渐顶垮了其他同行,垄断了京城的酒店业,福山人开的饭馆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庞大的“福山帮”。
用海肠子配韭黄烹制,鲜爽无比,是早春最佳的下酒肴馔,此菜由芝罘民间的“长久有余财”演化而来。
远在明朝年间,生活在烟台芝罘岛的渔民,每到大年,家家户户都要用韭黄、海肠、猪肉、鲜鱼为主料,熬制成一个大菜,取其谐音“长久有余财”,以寓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后来,此菜传至饭店,因原菜是大杂烩之类,厨师感到十分不雅,遂对它进行改进,单取韭黄与海肠烹炒,称为“韭黄炒海肠”。此菜以质嫩味佳、清鲜爽口见长,在清末民初的烟台餐馆中极为流行,至今仍为烟台的名菜之一。
而眼下雷天易见到这个海肠子的时候,点子一下子就来了。
雷天易知道,味精是二十世纪初期发明的,离现在还有个六七十年。而现在饭馆里面做饭调味增鲜主要是用高汤调制的密料,而这些密料说白了还是高汤。虽然说有一定的鲜味不假,但是这种鲜味还是有限的。
而天逸楼就不一样了,雷天易的超市当中有那么多的味精和鸡精,这些东西的提鲜能力要比高汤什么的好一些,所以天逸楼一直用着这些。
但是即便是超市里面的东西再多,毕竟也会有用完的一天。况且天逸楼每天要做那么多的菜,所需要的味精也不少,虽然一天的用量不多,但是日子久了就多了。
但是在雷天易发现了海肠子这个东西之后,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海肠子在晒干走后磨成沫的话,是完全可以取代味精用的,而眼前就有一个可以提供海肠子的地方,这怎么能不让雷天易高兴呢?
虽然说雷天易不知道清朝的这个时候有没有人用海肠子当做味精来给菜肴提鲜,但是能解决天逸楼本身的味精供应问题就是好的。如果周围地区没有海肠子粉这种东西的话,雷天易就可以要那个靠海小村落里面的渔民多打一些海肠子来。到时候雷天易就可以自己加工再高价卖出去,如果能卖到国外去的话,那就更好了。
自从雷天易从那个外国人手中用安全套换取了火枪之后,雷天易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和外国人做生意了。这种巨大的利润反差让雷天易买东西的欲望更强了。
所以说,现在如果有个外国人站在雷天易面前,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