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抬入殿中。
很快,殿内又堆起了一座新的‘小山’。
看着这仿佛无穷无尽的卷子,陶潜、杜辅臣等几位年纪稍长的文官,不由得露出一丝苦恼之色。
能阅卷的官员不仅要有学识,还得是李彻的心腹。
而这样的人,在整个朝堂之中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人。
七千多份考卷,即便分摊下去,每人也要审阅近六百份,这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
所幸,上场考试的试卷已接近判阅尾声。
又过了约莫一个时辰,当夜色完全笼罩大地时,上场试卷的初步筛选终于完成。
文载尹拿着一份统计好的清单,快步走到御阶下,躬身奏报:
“启奏陛下,上场试卷已初步审阅完毕。”
李彻抬起头,开口道:“念。”
“其中,卷面有大面积污损、字迹难以辨认者,三百六十七人;帖经错漏过多、墨义理解偏差显著,判定为不合格者,四千五百一十二人;曲解圣人原意、阐述荒谬不经者,六百零五人。”
“剩余答卷,共计两千三百三十八份通过上场考核,具备审阅其下场答卷之资格。”
李彻闻言点了点头,对这个残酷的淘汰率并无意外。
科举本就是大浪淘沙,尤其是首场科举,大家都不太清楚规则的情况下。
“便将这两千三百余份上场通过者的下场考卷,即刻找出,分与诸卿审阅。”
“其余卷子登记在册后,暂且封存。”
命令下达,殿内的书吏、内侍立刻忙碌起来。
依据编号,从那新堆起的小山中,挑拣出那两千多份考卷,分发到各位阅卷官面前。
见众臣已开始专注地批阅下场考卷,李彻也来了兴致。
他吩咐怀恩道:“去给朕取一摞来,朕要亲自看一看。”
“陛下,您也劳累一日了......”怀恩有些犹豫。
“无妨,”李彻笑了笑,“之前的帖经、墨义,考校的是经义理解,朕自问学问比不得在座诸位,便不班门弄斧了。”
“但这一场不同。”李彻的目光扫过那堆积的卷宗,“那三道逻辑题,答案固定,对错分明,一看便知。”
“而这道策问......乃是朕亲自拟定,意在观其志向,察其心术,朕倒是能判得。”
怀恩不再多言,连忙去拿了一小摞试卷,恭敬地呈到御案之上。
李彻接过朱笔,开始批阅。
对于策问的回答,他心中自有杆秤。
自己出这道策问的目的,就是要筛选考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