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陛下又欠了你粮饷不成?”
王守忠顿时语塞,一张老脸涨得通红。
想起前些日子朝廷刚拨下的粮饷,连抱怨的由头都没了。
他讪讪地低下头,傻笑两声掩饰尴尬。
李秉诚见状,语气稍缓:“自萨尔浒一役后,辽东局势危如累卵。奉集堡若失,沈阳便成孤城。”
他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烽火台。
“你且看那狼烟台,一旦燃起,便是生死存亡之时。传令下去,各部务必严加戒备,哨探加倍派出。若因懈怠误了军情,就别怪本将翻脸不认人,要军法从事了!”
这话一说完,王守忠已明白其中分量。
他挺直腰板,抱拳应道:“末将这就去安排,定不让总镇失望!”
李秉诚点点头,目光重新投向远方。
至于方才副将的问题,辽南为何不守,李秉诚其实心知肚明。
不是不想守,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守。
自萨尔浒惨败之后,熊廷弼便彻底调整了辽东战略。
这位经略大人深知,以明军如今的战力,若再分兵驻守各处边堡,只会被建奴各个击破。
因此,他定下的方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龟缩’。
具体而言,便是‘并沈归辽,声援南卫’。
‘并沈归辽’自不必说。
当初趁着努尔哈赤攻打叶赫部的时机,熊廷弼果断收缩兵力,将沈阳与辽阳连成一线,总算稳住了局势。
如今沈阳已是辽东必守之重镇,绝不容有失。
而‘声援南卫’,却一直是个无奈之举。
所谓‘声援’,实则是‘放弃’。
熊廷弼亲自踏勘过辽南地形,深知清河、叆阳、宽奠、永奠等边堡孤悬东北,山势险峻,居民稀少,粮饷转运艰难。
若强行驻守,不仅难以固守,反而会成为建奴眼中的肥肉。
李秉诚还记得熊廷弼在奏疏中的话:“自展宽、永各堡,挂出东北角外,离边仅三十里,或十五六里,甚薄且逼,而险反在内。其谷民皆依山居住,它山耕种,村舍寥寥,无人民蓄积,以故年来贼弃不取。”
是啊,连努尔哈赤都看不上这块地,明军又何必白白浪费兵力?
熊廷弼在奏疏上说得很明白:“臣初以贼窥南卫为虑,今山势险远如此,马难遽到,又以贼抢村屯为虑,今人民零落如此,入无所获,臣何敢聚一二万人马粮草,以启戎心?”
与其让建奴轻易吃掉这些孤悬的边堡,不如集中兵力,固守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等要地。
待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