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团”的新指挥官显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南部矿区的丢失让其内部资源更加紧张,他急需稳住东部边境,甚至希望能从“摇篮”获得更多关于对抗“共生体”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技术还是战术)。
这使得他在谈判中姿态放低了不少,但也更加急切。
边境线上,两股人类势力在面对未知的、非人的威胁时,形成了一种脆弱而紧张的同盟。
钢铁壁垒的背后,是两颗依旧相互提防、却又不得不暂时依靠的心。
与此同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微光正在黑暗中顽强闪烁。
小刘团队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
“引导信号”并非简单的播放“秩序之歌”,它需要精确地匹配不同“痛苦回响”的频率和情感特征,以一种能够引起共鸣而非排斥的方式,将希望、自我认知和反抗的意念“植入”被压抑的意识深处。
这涉及到极其精密的信号调制和深度的意识-能量互动理解。
失败是家常便饭。
有时信号过于强烈,模拟实验中的志愿者(由团队成员自愿担任)会感到剧烈的精神刺痛;
有时信号过于微弱,根本无法穿透模拟的“平滑化”精神屏障;
更多的时候,信号无法引起有效共鸣,如同石沉大海。
团队成员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
小刘本人更是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眼窝深陷,但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反复聆听那些“回响”,试图从中理解每一个被禁锢灵魂的挣扎,并将这种理解融入信号的设计中。
转机在一个深夜悄然降临。
一位负责分析“回响”情感模式的女技术员,在连续工作数十小时后,因为过度疲惫,无意中将一段代表“对失去家园的眷恋”的回响信号,与一段经过弱化处理的、充满温暖和安抚意味的“秩序之歌”变奏进行了叠加。
当这段混合信号在模拟环境中播放时,监控数据显示,模拟的“平滑化”精神屏障出现了极其短暂但清晰的波动!
一名作为实验对象的、曾短暂接触过“黑船”背景音而出现轻微情绪扁平化的志愿者,在那一刻,眼角无声地滑下了一滴泪水。
虽然波动很快平息,志愿者也未能恢复完全正常的情绪,但这无疑是一个突破!
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共情与引导!
希望的火花,终于在沉重的黑暗中,迸发出了第一缕微光。
但这微光,能否在“黑船”的阴影彻底笼罩之前,燃成足以照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