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星火派”则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喜悦和失去导师的悲痛中。
小刘团队成功地将“秩序场”技术稳定化,虽然仍无法大规模应用,但为基地的关键通讯和指挥节点提供了可靠的保护。
他们继续致力于净化技术和农业改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一小片试验田甚至成功收获了第一批几乎无辐射污染的作物。
这些成果吸引了许多渴望新生活的居民,但也让“基石派”更加警惕,认为他们是在“不务正业”,浪费宝贵资源。
郑代表试图维持平衡,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
“基石派”掌握着武力,态度日益强硬;“星火派”拥有技术优势和部分民心,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力量。
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在资源分配、人员任命、甚至是对外政策的每一个细节上,都争吵不休。
基地的决策效率大大降低,许多发展计划陷入停滞。
一天傍晚,小刘独自一人来到能源塔下,望着塔顶那点稳定的光晕。
他回想起钱教授的教诲,回想起“秩序之歌”响起时的震撼,心中充满了困惑。
他们明明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种子,为何却在内部的分歧中步履维艰?
难道理想的火焰,注定要被现实的寒冰所压制?
与此同时,“屠夫”也在军营中,擦拭着他的武器,面色阴沉。
他看着那些因为一点点技术改善就欢欣鼓舞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不屑和忧虑。
在他看来,废土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短暂的和平不过是假象。
只有拳头够硬,才能活下去,才能保护眼前的一切。
任何对敌人的幻想和软弱的仁慈,都是取死之道。
两人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在同一个基地内,朝着不同的方向拉扯。
而天空之上,那无声的“观察者”信号,依旧在持续扫描、记录着。
它们是否正在评估着这种内部张力?
这种分歧,是文明生命力的体现,还是走向分裂崩溃的前兆?
“摇篮”站在了一个真正的十字路口。
是走向封闭自保的军事堡垒,还是迈向开放共生的秩序之光?
微弱的星火能否穿透内部纷争的迷雾,找到前行的道路?
下一个重大的抉择,或许将不再来自于外部的威胁,而是源于内部无法调和的路线之争。
微光的命运,悬于一线。
钱教授逝世带来的悲伤与迷茫,逐渐被日常生存的压力所冲淡,但基地内部的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