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不同定义和实践,很可能正是他们评估的关键指标。”艾琳娜最后说道,“档案馆无法提供更多帮助,我们自身也处于他们的观察之下,任何直接干预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我们只能提醒你们:谨慎抉择。你们追求的,不应仅仅是生存,也不应仅仅是力量,而应是一种……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可能性。”
档案馆的来访,带来了远超预期的信息和更沉重的压力。
“观察者”的存在,从模糊的传说变成了悬顶的利剑。
内部的路径之争,不再仅仅是理念不合,更关乎整个文明的生死存亡。
在接下来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艾琳娜博士离开后,“摇篮”高层召开了一次漫长而压抑的闭门会议。
档案馆带来的关于“观察者”和“修剪”协议的信息,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涌动的池塘,激化了本就存在的矛盾。
“星火派”的代表小刘,抓住“观察者”评估“文明可能性”这一点,极力主张:
“这说明我们不能走向封闭和僵化!‘观察者’看重的是文明的韧性和包容性!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道路,加快对‘平衡之钥’良性应用的研究,向废土证明一种新的、更先进的秩序模式!这才是避免‘修剪’的正道!”
而“基石派”的“屠夫”则嗤之以鼻:“狗屁的评估!谁知道那帮外星怪物到底怎么想?靠展示仁慈和理想就能让他们放过我们?笑话!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保证生存!我们应该立刻停止所有有风险的能量实验,全力发展军备,巩固防御!让任何想来‘修剪’我们的家伙,先崩掉一口牙!内部更要统一思想,清除不稳定因素!”他话语中的“不稳定因素”,隐隐指向了持不同意见者。
郑代表努力调和,强调团结和谨慎的重要性,但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和截然不同的解读下,他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
双方争论不休,会议不欢而散。
理念的裂痕迅速向下蔓延,影响了基地的日常运作。
在一次物资分配会议上,“星火派”倾向的技术部门要求增加研究预算,用于建设更安全的能量实验舱和扩大净化试验田,认为这是长远投资;
“基石派”控制的护卫军则要求优先保障武器生产和防御工事升级,认为这是当下生存所必需。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在郑代表的强行裁决下,采取了折中方案,但两边都心怀不满。
更糟糕的是,基层也开始出现站队现象。
一些深受“秩序之歌”感召的年轻人,对“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