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当初还是赵繁提出来的,那还是三年灾害时期,为了解决粮食产量的问题。
这个政策确实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产品产量激增,但一系列配套政策并没有同步升级。
通俗地讲,就是农产品生产出来了,却没有有效的流通模式,东西都烂在了农民手里。
这个政策确实是饥饿的问题解决了,可却没有继续深入,解决下一步的流通问题,让农民手里的粮食变成现金。
东西生产出来却只能砸在自己手里,农民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产量自然就停止增长了。
赵繁问这个问题,明着是问农产品的产量,实际是问怎么解决流通的问题。
张学文说道:“目前收购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收购,另一种是民间收购,后面这一种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管控机制,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情节严重的还要被严打。”
国家收购的机制就是交公粮,但价格很低,即便每年都统计一次,还是不符合市场规律。
可彻底放开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谁也不清楚。
特别是还有私人收购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作对比,国家就更不想轻易放开这个口子。
可继续保持这种双轨模式下去,问题也很大。
赵繁想了想,提议道:“还是选一个省份做改革试点,把现有的双轨模式进行统一。”
私人采购价格不统一,而且那些采购的二道贩子还会和当地的农户产生矛盾和冲突,弊端实在太大了。
即便要放开这个口子,国家也要进行干涉。
可大家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别的产业倒还好,粮食是战略性物资,会产生什么后果,谁也不敢保证。
姚立徽点头赞同道:“选一个省份试点,确实是有效的办法。”
不管好坏,都把影响控制在这个省份之内,然后再进行调整。
田地包产到户这个政策也是先进行试点,后面才推行到全国。
张学文问道:“这次的试点还是选在广东吗?”
田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就是选广东作为试点,如果又选在这里的话,时间可能会是最短的。
赵繁却摇头否定了这个建议:“我觉得应该选在东北。”
试点城市就相当于做实验,要么选上限最高,要么选最低。
当初田地包产到户之所以选在广东,主要是那里经济比较发达,加上又是灾害时期,主要考虑的就是时间成本。
目前农产品的产量,虽然已经没有多少增长,但也没有到负增长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