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时的造船技术虽冠绝全球,但眼前的景象依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们仔细观摩,听着讲解,发现许多造船的基本原理自古相传,但后世的材料科学、动力系统、焊接技术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深感获益匪浅。
而当他们步入证券交易市场,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听着耳边关于k线图、涨跌停、融资融券等陌生词汇的解释。
在了解到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每日进出的资金量是何等天文数字时,更是大开眼界。
李善长、吴琳等精通经济之道的文臣,眼神变得无比深邃。
他们意识到,原来金钱还可以这样流动、这样运作。
这背后蕴含的经济逻辑和力量,同样关乎国运兴衰。
在一条事先安排好的僻静街道上,江叶挥手召出了那辆熟悉的时空旅游大巴车。
陈勤、林骁等时特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此,并将朱元璋一行人清单上所列的、精心准备好的各类物资。
从封存的资料、作物种子到一些样品器械,全部搬运上车,整齐安置。
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走到陈勤面前,这位向来威严的帝王,此刻眼神中带着真挚的动容。
他抬手,郑重地对着陈勤以及他身后所有时特局成员拱了拱手,声音沉稳而有力。
“陈小友,林小友,还有诸位,这几日辛苦你们,为我等之事奔波操劳。这份情谊,咱朱元璋,记下了。大明,亦会铭记。”
陈勤连忙笑着摆手,语气诚恳而充满敬意:“陛下,您言重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若非您当年提三尺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汉家百姓夺回这万里河山,重续我汉家衣冠与脊梁,后世子孙还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
“您结束乱世,整顿山河,爱惜民力,奠定大明三百年基业,功在千秋。”
“我们能为陛下和大明略尽绵薄之力,是荣幸才对。”
朱元璋闻言,深深看了陈勤一眼,没有再过多言语,只是那眼神中的感激与了然愈发深沉。
随后,朱元璋、朱榑、徐达、李善、吴琳……
大明一行人逐一上前,与陈勤、林骁等这几日相熟的工作人员郑重道别,这才依次登上了大巴车。
当最后一人踏上巴士,车门缓缓关闭,意味着他们即将离开这个停留了短短三日,却给予他们无尽震撼与思考的未来世界。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外,目光贪婪地掠过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轮廓,掠过街上川流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