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说了两句场面话就走了,开始考试,
试题发下来,李长青扫了一眼,是关于三边防务的题目,
最近边境不稳,
鞑子屡屡犯边,
朝廷压力很大,难怪会出这个题。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抚有四海,怀柔远迩,然北方鞑虏屡犯边鄙,劫掠人畜,扰我民生,耗我军饷。数十年间,或征或和,未得长治久安之策。今边军疲弊,国库渐虚,而虏骑飘忽,防不胜防。
夫守国之道,在安内攘外,刚柔相济。尔等身膺选拔,当以社稷为重,悉心条对:
边军积弊已久,兵无战心、将无勇略,粮草军械常缺。如何整饬边军,强兵固防,使将士敢战、能战?
鞑虏以游牧为生,来去不定,征则远遁,撤则复来。何以制其飘忽之性,或抚或剿,使边鄙无虞?
边防耗资巨万,久则困民耗国。如何平衡边防开支与民生休养,使边固而民安,国用不竭?
钦此。
李长青沉思好一会儿,
开始提笔写起来,
臣贾蓉,叩谢圣恩。 陛下以北方边患为忧,垂问安边之策,实为保境安民、社稷长久之计。臣不才,久思边鄙之弊,谨以务实之策条陈,伏乞陛下圣鉴。
接下来的内容,
李长青写的是较为平实,并没有太过标新立异,
因为他知道,战争与国防远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涉及到的是整体国力和整体国家思想架构,甚至官僚体系架构的问题,
他写的,
无非就是整饬边军,强兵固防,精减兵额,淘汰老弱,严选将领,明定奖惩,补足军械,保障粮草,
应对之策,则是抚剿分论,分化瓦解,断其补给,制其命脉这些,又加了些兴边地屯田,以农养边,核减冗余开支,聚焦边防,轻内地赋税,休养民生这些。
最后总结
臣闻,安边之道,不在穷兵黩武,而在 “以制固本、以利驭敌、以民为基”。以上三策,非空谈法理,实乃 “标本兼治” 之法:军制之变,植职业化之基;驭敌之策,用利益之杠杆;民生之策,谋可持续之安。此策不求一时之功,但求长久之治。臣虽不才,若蒙陛下垂青,愿往边地践行此策,以报陛下知遇之恩、社稷安宁之责。伏请陛下圣裁!
结束。
完美收官。
至于能考多少分,考个什么名次,李长青已经不在意了。
四日后,
太和殿举行 “传胪大典”,
宣布名次,
一